询盘

语言

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立即联系!

智能“四件套”:重构牧场成本逻辑

发布时间:2025-09-19     发布人:小编


智能“四件套”:重构牧场成本逻辑


      在2025年中国奶业大会上,意美特智能展台成为众多牧场老板们的“热门打卡地”。因为他们亮出的几样“硬家伙”十分贴合现在牧场的需求:比如能自己拌料喂料的智能饲喂一体机、勤勤恳恳24小时工作的推料机器人、能举能扛还能变着花样干活儿的伸缩臂叉车,还有专门伺候小牛犊的饲喂机器人。这些“牛棚里的高科技”,引得不少牧场老板围着看、上手摸,拉着意美特的人问个不停,这样的场景在当前低迷的奶业市场中显得相当扎眼,用意美特董事长董和银的话说就是“现在奶价不高,养牛人的压力大,意美特的心思也很简单,就是帮牧场真正地把成本降下来,为此,他们把牧场里原来零零散散、费人费力的好几样传统设备,整合升级成了这四样核心‘法宝’,真正做到了帮助牧场省下‘真金白银’。”

                意美特董事长、创始人董和银

“以前我们的产品,可能大家觉得也就是能用,价值不高,但在不断发展中我们积极转型,贴合科技发展和牧场需求,推出了以智能‘四件套’产品作为主导,把更环保、更节能、更省人力的产品带给更多的牧场,最大程度的为牧场节本增效。”董和银说。

正如他所言,从1998年偶然踏入畜牧机械领域,到如今产品远销俄罗斯、巴西、沙特等11个国家;从一台简易的挤奶机起步,到打破欧美几十年技术垄断的自走式搅拌机。二十六载风雨兼程,董和银怀揣着“让牧场更高效”的朴素执念,带领团队淬炼出改写行业标准的智能“四件套”,用硬核科技为中国畜牧装备标注世界坐标。日前,《乳业时报》记者专访了意美特董事长、创始人董和银,从公司发展历程、技术创新、行业趋势及未来规划这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度对话,展现出了意美特对企业战略与行业生态的深入思考。

         初心:从“卡脖子”中闯出技术突围路

“2008年是我最受刺激的一年。”董和银回忆起国外参展经历时,仍难掩当时的激动之情,“挤奶机在国外卖成天价,我们却还在给老外做代工。更痛心的是,国内万头牧场还在用人工推料,而欧美牧场早已普及机器人。”正是这次见闻,促使他带领意美特开启转型之路。

“此前国内牧场设备依赖进口,多项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所以我们转换了思维方式,做了第一个突破,即从做挤奶机转做固定式搅拌机、取料机、撒料车一直到清粪还田全产业链装备。后来在很多次的国外展会上看到国外的设备趋势全部都是自走式搅拌机,无人撒料车等智能机器。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发出属于我们国人的智能装备,不让国内的牛人多花冤枉钱。”董和银说。

技术突围的战役最先在自走式搅拌车打响。“研发就像闯关,最大的坎儿是电液控制系统。”董和银向记者详细解释,“要让液压系统在颠簸的牧场环境里保持精准稳定,我们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死磕五年,投入超2000万元。”在最艰难的时刻,团队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最终攻克了液压与电控的协同难题。

而这场硬仗换来的是108项国家专利和4项团体标准及4项行业标准制定参与。在生产车间推料机器人展示现场,董和银如数家珍:“12项专利集成在这台设备里——高精度激光波导航、渐进式推料算法、非接触充电技术。传统牧场推料要4个工人三班倒,现在一台机器24小时运转,手机还能实时监控作业状态,真正实现了‘一机替多人’,更以三端同步监控破解牧场管理盲区。”技术突围也彻底逆转了局面:曾经被欧美垄断的自走式搅拌车,如今不仅实现国产化,更批量出口俄罗斯、巴西等国家,打破了畜牧装备“只进不出”的困局。

智能四件套:重构牧场成本逻辑

面对持续低迷的奶业市场,董和银给记者算了一笔精细账:“传统牧场需要九类设备,我们浓缩成四件套——智能饲喂一体机(自走式搅拌机)、推料机器人、犊牛饲喂机器人、伸缩臂叉装车。这套组合拳直击牧场两大痛点:人力成本与能源浪费。”

在意美特生产车间,董和银指着一台刚生产出来的自走式搅拌车告诉记者:“通过在山东某地1.2万头牧场实测证明,只需4台设备,每台每天工作1—2小时,就能完成全部饲喂。替代了传统的铲车、拖拉机、取料机、撒料车四类机械。”相比于现在流行的“中央厨房”模式要高效很多,该方案可节约70%成本,减少12—16人用工,最重要的是,传统饲喂方式的弊端(如残料导致二次发酵、霉菌)等,而意美特的方案,直接取料,直接搅拌,直接投喂这种方式,能彻底解决在饲喂过程当中的这些看不见的“盲区”问题。

“设备价值还远不止于此。”董和银点开手机上的泰山云慧融APP,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俄罗斯某牧场的设备运行数据。“你看这台推料机器人,激光建图让它像老马识途,无感充电保证24小时运转。最重要的是——”他放大视频监控画面,“牧场主在千里之外也能看到草料推送实况,彻底解决管理盲区。”

当记者问及伸缩臂叉装车为何被称为“牧场多面手”,董和银给告诉记者:“传统叉车码垛超5米就摇摇欲坠,而它能轻松码到7米高。100多种装具快速切换,取料、举升、搬运、清洁样样精通。”去年某牧场因草垛倒塌伤人的事故,促使该设备成为热销品。

“创新在服务模式。”董和银郑重强调,“我们提供三年整机质保,每个设备都有专属保养计划。通过泰山云慧融平台,系统会在工作500小时、800小时自动推送维保提醒。”这种“产品+服务”模式让故障率锐减60%,一位山东客户向我们反馈机器维保成本下降了30%左右。同时董和银也表示,为降低采购门槛,对于购买设备的牧场可以实行分期付款,三年内意美特承担30%利率补贴,这样可大大减小牧场投资的压力,让牧场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意美特也推出了“零首付”方案。

“现在虽然奶业形势不景气,但是我们着眼于未来,包括我们现在可以给牧场去免费测试,免费试用,让客户真正体验,包括我们可以去出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金融方式来助力我们现在的奶业。客户感觉购买我们产品的成本比较高,但是用起来的时候其实它是非常便宜的,我认为,牧业企业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最大的成本是老板的思想,思想不改变,你所有的经营成本永远不会变。老板的思想稍微一变化,就会打开我们原有的固有思维模式,让管理更加精准。”董和银说。

出海战略:中国速度破局国际赛场

“我们刚刚获得了一份来自中东市场的新订单!”董和银向记者展示着新鲜出炉的合同,“国外交货要4—6个月,我们最快30天完成。这就是中国制造的速度优势,也是我们意美特的出海利器。”据他介绍,目前意美特产品已出口俄罗斯、巴西等11国,自走式搅拌机更是打入欧美企业垄断的高端市场。

针对国内奶业低迷的市场,近年来,意美特没有坐等春天的来临,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加大了出口的业务。董和银坦言,“目前我们的产品对标全球前十强,像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国等品牌。我认为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一定能做到且可以利用更短的时间,因为他们走过的一些弯路我们不用再走了,所以我们在研发上的目标就是对标欧美发达国家。”

面对记者关于技术壁垒的提问,董和银剖析道:“国际竞争拼三个要素:定制能力、绿色基因、标准话语权。”他举例说明:为满足全球客户的定制需求,意美特以柔性定制破题——通过快速技术响应优化产品,比如处在热带地区的巴西某牧场反映饲料易霉变,我们的工程师连夜调整搅拌工艺,在料箱内增加实时清洁装置。“就像炒菜必须刷锅,残留饲料会引发二次发酵——这个比喻让客户秒懂技术价值。”

更深层的较量在产业标准。在山东粗饲料大会上,董和银曾掷地有声地说:“中国奶业20年走完欧美百年路,新能源是弯道超车的机会。”他向记者展示了意美特新能源自走式搅拌车的测试数据:传统燃油设备加工饲料成本约5元/吨,而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的新能源机型仅需1—2元/吨。“我们敢选最贵的电池,因为安全是底线。虽然单台设备贵了40—80万,但五年综合成本直降70%。”董和银说。

这种绿色竞争力正在打开高端市场。在刚结束的欧洲调研中,意美特团队发现西班牙牧场每吨饲料加工成本远高于国内。“当我们的新能源方案以其显著的成本优势亮相时,欧洲客户连说三个‘不可思议’。”董和银眼中闪着光,给出了更明确的目标。“通过我们对欧洲市场的调研,发现我们的思路和方向是对的,我们会用更短的时间追赶上他们甚至超越他们。包括研发的方向,执行的目标,我们都是要对标欧美企业。我们作为一个新生者,新生代的研发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我们更有价值和老外进行pk。意美特的未来三年目标很明确:国内市场销售额占40%、海外占比60%。我们要像比亚迪、长城车那样,让中国畜牧装备跑遍全球!”

未来蓝图:三步迈向无人牧场

“新能源只是起点,无人化才是终局。”董和银在公司展示厅的大屏幕前描绘着意美特未来5年的战略蓝图:“未来意美特将以绿色、低碳、智能、集成为主导方向。第一步是集成一体纯电化,第二步是智能无人化,第三步是智能全程无人化。无人化给牧场带来的效能会更高,管理也更方便。虽然还将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我们不畏惧任何困难,只有不断挑战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推动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意美特已投入3000万元研发,将自走式搅拌机容积从12立方提升至30立方,并在东营、宁夏牧场进行实质性测试。而新能源自走式搅拌车只是起点,更多智能装备正在孵化:剩料收集车、清粪机器人、还田机器人等将组成意美特全链条无人系统。

当记者问及新品开发逻辑,董和银的回答铿锵有力:“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源于牧场痛点。比如清粪环节,传统方式会造成养分大量流失,而我们研发的分子膜发酵技术能有效锁住养分,显著提升粪肥还田的效率。比如犊牛饲喂,我们开发的犊牛饲喂机器人已实现自主导航避障,通过激光雷达精准定位,一键启停完成喂奶、喂料、消杀全流程。

“变革在数据生态。”董和银打开泰山云慧融平台后台,密密麻麻的设备运行数据实时滚动。“这些数据未来会产生更大价值”,据董和银介绍,意美特在售后管理系统中运用了泰山云慧融系统,实现了“全生命周期运维”。此系统的使用将为牧场提供极大的便利。通过专有的APP就可以管控所有设备。意美特从生产上使用ERP系统&BOM&MES,售后采用泰山云慧融售后宝系统,在‘泰山云慧融系统’供需平台上完成了从谈判到成交、生产周期的管控、售后的全生命周期管控系统。 

面对目前行业阵痛,董和银格外清醒:“智能装备制造是一个链条很长的行业。从定单下发,再到生产过程中的监控、维修和故障处理,直至设备报废等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客户对公司产品与服务的认可度。在行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们深知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打造差异化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立足于市场。”

“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一切以数据为支撑,把所有的数据进行提升以后,我们的企业也会逐渐成长。我们现在的战略规划跟我们的战略定位完全都是相符的,也就说未来10年当中,所有的产品必须要走绿色、低碳、智能无人的方向,持续助力全球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董和银如是说。

【结语】

采访结束时夜幕已深,董和银办公室的灯光仍亮着。墙上挂着世界地图,11面红旗标记着出口国家,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位置正贴着待签的星标。二十六年前从泰安作坊起步的追梦人,如今带领团队将中国制造的“牧歌”奏响于山海之外。下一步,意美特的三步走战略将牵引牧场穿越周期—— “所谓智能革命,从不止于替代人力,更在于重塑产业基因。”董和银的声音在机械嗡鸣中格外清晰,“这条路我们走了二十六年,而真正的征程,现在才开始。”

丨来源:乳业时报  记者  杜兆侠  

丨本期编辑:董仙鹤

丨校读:董仙鹤

丨监制:张耀 封斌

丨总监制:赵敏

10家上市乳企 8家选择意美特




下一篇:没有了